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项目序号:1-1 级别:国家级
公布批次:第三批 公布时间:2011-6
代表性传承人:巫瑞才 罗永波 等等 保护单位:宁化县客家研究会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 类别:民俗(Ⅹ)
所属乡镇:宁化石壁
项目介绍
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是宁化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强烈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意识的表现。 

我国历史上历经数次重大的北人南迁,形成华夏民族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民谚有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曾先后有百余姓氏的民众迁入宁化,生活栖息,再向外播衍,宁化因此被海内外称为“客家祖地”,并同时被赋予“客家摇篮”“客家朝圣中心”等地域概念。为便于祭祀祖先,客家人纷纷在本氏族的聚居处建造宗祠、家庙,至今还保留着从南宋到近代65个姓氏先祖所建的姓氏祠堂238座,星罗棋布,分布于全县16个乡镇。 

客家祭祖习俗由来已久。从祭祀主体方面分为公祭(或称官祭)和族祭(或称私祭),百姓族祭自迁入后便有之,公祭则始于明洪武年间,薪火代传。公祭一般由政府主持,规模较大,宁化县于1989年兴建客家公祠,此后每年十月份都会举行公祭活动,海内外百余姓氏客裔齐聚宁化,蔚为盛典。族祭由同一姓氏后裔共同祭祀,规模仅限于一个族系,在重大祭祖活动中,祭祖程序完成后,后裔们翻阅族谱,对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先祖表达怀念和崇敬之情。从祭祀方式方面分为祠祭和墓祭,前者祭祀地在祠堂,气氛庄重肃穆;后者祭祀地在墓地,情绪多追怀抚昔。从祭祀时间方面主要分为春秋两祭和中元节祭祖。春祭又称清明祭,为每年的清明节,以墓祭为主,在外凡能回家的都要回来,与族人一起到祖宗先人的坟上祭祀,并为坟墓劈除荆棘杂草、培土整修墓容,宁化称之为“醮地”或“挂签”。此外,由宁化同一族系向周边地区或远地(包括东南亚台湾等地区)播衍的客家后裔,也会来宁化相聚祭祖,其间有大型的宴客用餐,称之为“食清明”。秋祭又称秋清明,为每年阴历八月初一,以祠祭为主,时值秋稻方熟,此时祭祖意谓“时鲜蔬果及五谷由祖先先享祭”。宁化多数姓氏均建有本族牌子锣鼓队,祭祀时演奏牌子锣鼓助兴,娱神娱人。中元节祭祖在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以祠祭为主,家家户户在家中做米果煎擂茶,于户外路旁插烛燃香,烧化纸钱,用上蜡的红纸做成荷花、鱼、船等形状的“河灯”,在里面安上纸捻,注入清油。晚上在僧人道士诵经念佛、烧过祭文后,点燃河灯中的纸捻,将灯放入河中,任其漂流,其意为追荐亲友中的亡灵,寄托后嗣的思念与崇敬,祈求先人为后代带来平安吉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形式已有所简化,放“河灯”者渐稀。 

除了正常祭祖活动中的习俗,宁化客家人在其它的节令中也保存有独特的穆祖民俗。例如:过端午节时门上挂吊葛藤艾草的习俗,系从客家先祖迁徙一则传说中衍生;中秋节祭扁担神,也是对客家先祖担物推车迁徙开辟的开拓精神的崇敬。宁化客家祭祖习俗代代相传,存续状态良好,其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文化、民俗、艺术信息,具有极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撰稿:吴来林 戴先良  视频:甯元乖 陈汝辉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