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

项目序号:2-3 级别:省级
公布批次:第二批 公布时间:2007-8
代表性传承人:巫英光 巫光兴 巫瑞才 罗家亮 罗昌策 罗永波 罗一平等等 保护单位:宁化县文化馆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 类别:民俗(Ⅹ)
所属乡镇:宁化石壁
项目介绍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

 

一、宁化客家祭祖从祭祀时间方面,沿袭古礼,主要分为春秋两祭和中元节祭祖。 

(一)春祭又称清明祭,为每年的清明节。清明节的祭祀以墓祭为主,在外凡能回家的都要回家来与族人一起到祖宗先人的坟墓上祭祀,并给坟墓劈除荆棘杂草、培土整修墓容,宁化称之为“醮地”或“挂签”。此外,由宁化同一族系向周边地区或远地播衍的客家后裔(包括东南亚台湾等地区)都会来宁化相聚祭祖,其间有大型的客宴用餐,称之为“食清明”。 

(二)秋祭又称秋清明,为每年阴历八月初一。秋清明祭祖以祠祭为主,时值秋稻方熟,此时祭祖意谓“时鲜蔬果及五谷由祖先先享祭”。供三牲米果等,由族中辈份长、地位尊者任主祭,负责祭祀程序,熟谙祭祖礼节者任司仪,负责主持礼仪。宁化多数姓氏本族均建有牌子锣鼓队,祭祀时演奏牌子锣鼓助兴,娱神娱人。 

(三)中元节祭祖在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 也以祠祭为主,家家户户在中做米果煎擂茶,于户外路旁插烛燃香,烧化纸钱。用上蜡的红纸做成荷花、鱼、船等形状的“河灯”,在里面安上纸捻,注入清油。晚上在僧人道士诵经念佛、烧过祭文后,点燃河灯中的纸捻,将灯放入河中,任其漂流,其意为追荐亲友中的亡灵,寄托后嗣的思念与崇敬,祈求先人为后代带来平安吉祥。近年来放“河灯”者渐稀,多将燃烧后的纸钱灰装入塑料袋,投掷河中任其漂走。 

二、从祭祀主体方面,分为公祭(或称官祭)和族祭(或称私祭) 

(一)公祭一般由政府主持,规模较大,所祭祖先为包含众多姓氏的特定族群。明清时期公祭的时间与社会社稷、五谷、文庙的祭祀时间大抵相仿,设坛于城内,民众自发集中祭祀。1989年兴建客家公祠,由宁化县政府进行公祭,祭祀于每年十月份举行为期近一月的“祭祖月”活动,海外宁化百余姓氏客裔齐聚宁化,蔚为盛典。 

(二)族祭由同一姓氏后裔共同祭祀,规模仅限于一个族系。族祭相对于公祭而言,程序更加严瑾传统,更表现了客家人风俗。公祭中的开祭前道士打蘸已经逐渐转变为舞蹈表演,族祭却还保留此习俗。宁化县160余姓氏中65个姓氏都有祠堂,除了约定俗成的祭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宁化客家人每天早上饭熟后,要用木制的小饭杓盛一杓热饭,倒扣在碗中,放置在祖宗神位前。每逢初一、十五要在神位前点烛、焚香。逢年过节,杀猪宰鸡在要厅堂神位前进行。凡煮熟的鸡、肉,要先摆上供桌,燃香烛,放鞭炮请公太婆太前来享用。在重大祭祖活动中,祭祖程序完成后,后裔们翻阅族谱,对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先祖表达怀念和崇敬之情。 

三、除了正常祭祖活动中的习俗,宁化客家人在其它的节令中也保存有独特的穆祖民俗。例如:过端午节时门上挂吊葛藤艾草的习俗,系从客家先祖迁徙一则传说中衍生;中秋节祭扁担神,也是对客家先祖担物推车迁徙开辟的开拓精神的崇敬。

 

撰文:戴先良  视频:甯元乖 陈汝辉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