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牌子锣鼓

项目序号:3-7 级别:市级
公布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07-4
代表性传承人:郑新民 保护单位:翠江镇文化站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翠江镇 类别:民俗(Ⅹ)
所属乡镇:宁化翠江
项目介绍
宁化牌子锣鼓

 

 

在武夷山脉连绵起伏的大山里,有一个客家早期聚散中心,人称“客家祖地”“客家摇篮”的山城——宁化。在这块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客家人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同时,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客家文化。宁化“牌子锣鼓”就是客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与宁化客家人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并起着宣泄情感、教化、娱乐的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宁化牌子锣鼓指主要流行于宁化境内,由唢呐、小鼓、边鼓、拍板、锣、钹等乐器组成,演奏唢呐曲牌的一种吹打乐,是客家人在宁化的土地上综合、融汇、吸收了南北两方的地方戏曲、民族器乐、宗教音乐之所长形成的兼具南北特色,但又自成一格的一种民族器乐形式。宁化牌子锣鼓的作用,主要在于营造热烈、红火、欢乐、喜庆的气氛。由于牌子锣鼓参与的活动,基本上是须步行的,因此,乐队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走演奏两种。而一头由木制框架安放鼓板,另一头挂大锣,由一人肩担行走的这种乐队排列也成为宁化牌子锣鼓的重要标志之一。宁化牌子锣鼓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乐队的人数和乐器种类与件数均有严格的选择和限制,由六至七人组成,使用九件乐器,一般不使用弦乐,吹奏乐器为大、小唢呐;二是曲牌的组合形成一定之规,牌子锣鼓在演奏时,须根据活动的内容性质与情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曲牌组合。其风格上通过具体的音乐旋律、调式、调性、节奏等音乐手段的运用,形成了浓郁的宁化客家特色。渐渐地,宁化牌子锣鼓成为与北方大锣鼓、南方丝竹、十番锣鼓及其他吹打乐均不同的民间器乐形式。 

历史上的宁化一直是一个交通不便、相当闭塞的地方,在这里聚族而居的客家先民们在传承中原故土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同时慢慢接受着新居地的本土文化,在两种文化长期磨合与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宁化的牌子锣鼓,既有北方民歌和鼓吹乐的粗犷、激越,也有南方音乐的柔美婉转,成为中原河洛、吴越、闽赣等地乡土音乐的融合体,被广泛运用于祭祀、礼仪及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充分体现了宁化作为客家先民、客家人的中转站、聚散地的特性。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而牌子锣鼓的基础人群却越来越少,目前,能够完整演奏牌子锣鼓大牌子曲牌的艺人已经不多,若不采取措施加强其传承和保护,宁化牌子锣鼓将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

 

图片:甯元乖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