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联婚俗

项目序号:4-27 级别:县级
公布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18-2
代表性传承人:邓和福 保护单位:湖村镇文化站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湖村镇龙头村 类别:民俗(Ⅹ)
所属乡镇:宁化湖村
项目介绍
轿联婚俗

 

历史渊源: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这是最早的“彩舆”(即花轿)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队伍抬着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早生贵子幸福美满。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述。

据老辈介绍,明末清初,宁化县湖村毗邻的泉上出了个大文豪李世熊,享誉四方,慕名前来拜师、讨教文人墨客颇多,诸如刘鰲石,黎士弘等,这些文人有相当一部份是途经湖村到达泉上的,在湖村播下了许多文化的种子,其中“对联”当属其中之一。人们将对联移植到轿联之中,增加了结婚时的喜气和风趣,增加了文化含量,指导年青一代对文化的追求和薰陶。现在,湖村每年春节的对联也特别有特色,许多老一辈的长者,经常舞文弄墨、摆摊设点书写对联。 

基本内容:旧时,客家人嫁女是坐轿子的(俗称新娘轿)。“轿联”是花轿轿门上贴的对联,由男家出联,女家对联。出联和对联一般都由双方的“礼生”负责。凡办喜事时,礼生负责缮写和主持礼仪诸事。当男家头一天抬出花轿去迎亲时,礼生便写了上联,贴在花轿轿门的右边(以示尊重女方),花轿到了女家,女方的礼生要在新娘上轿前对好下联并写好后,将男方贴在右边的上联轻轻揭下,移贴在轿门的左边(以示尊重男方),再将女方写好的下联贴在右方。 男女双方礼生在写对联时还要讲究字数过“黄道”,即在写上联和下联的同时,均在字联的右边写上□年□月□日□姓封。男女双方都写办酒席的日子。

对“轿联”,主要是一种仪式性活动,寓意两家联姻,合成一对,珠联璧合。所以,男家的上联一般都不会太难,免得女方难堪,伤了感情;但也不能太陈词滥调,让亲家笑话没有人才。女家处于被动地位,要在短时间对好下联,不然新娘不能上轿,对得不好到了男家也会贻笑大方。特别是当男方请的“礼生”自恃有才,或双方先生之间有过交恶,或两村之间在“轿联”等方面有什么“旧帐”,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出的上联总是十分刁钻。要知道,对“轿联”实际上不只是两个“礼生”之间的事,也不是两亲家之间的事,而是两村之间的对联比赛。所以,双方都认真对付,马虎不得。主要内容有:龙凤相配类、幸福美满类、男才女貌类、移风易俗类、花好月圆类等。

 

文字:邓和福  视频图片:甯元乖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