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盆信俗

项目序号:4-34 级别:县级
公布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18-2
代表性传承人:谢炎福 保护单位:下伊村老年协会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河龙乡下伊村 类别:民俗(Ⅹ)
所属乡镇:宁化河龙
项目介绍
伊盆信俗

 

每年农历十月十七、十八,是宁化县河龙乡的传统庙会。庙会期间,正直秋收完毕,忙碌了大半年的村民得暇打扫门庭,邀朋唤友,一来庆贺丰收,颗粒归仓,二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处处张灯结彩,前来走亲访友者络绎不绝,呈现一派热闹的节日气氛。特别是河龙、下伊两村举行的伊公巡游更具浓厚的地方特色。

伊公即伊盆979-1027,字义郎,必稔公五世孙。据康熙年间李世熊所撰《宁化县志》载:神姓伊名盆,为人豪毅,耿耿有烈士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转运史李住起解梅州银绢,本州(汀州)委通判胡某赍至本都武曲桥锡源驿(在今河龙乡),疾故,奉官茔葬。伊公慨然诣县自陈曰:“解官本为朝廷重务,客死吾土,某现充保长,亦草莽臣也,愿换牒代解。”县许之。至汴京,适逢皇太子生,上大悦,以覃恩赐敕一道,骏马一骑,剑一口,出镇柳州,时南蛮不共,公领军勇夺前驱,血战破贼,所向倒戈。事平凯奏,卒于官,以功特赠银青光禄大夫,因庙食至今。 

伊盆去世后,为感激他替乡梓做出的贡献和表彰他忠勇,村民特塑像供奉,尊为“伊公尊王”,庙宇为“伊公庙”。因其位于河龙下伊村南边的水口,被称为“水南古庙”。 

当地百姓流传,伊公尊王十分灵验,曾数次显绩,如显圣阴娶,显灵平服海寇。当地百姓最初供奉他的目的在于保护地方的安定。随着伊公信仰的地方化,其功能显著增加。如“水南庙碑记”载曰:“自是水旱必叩,疾病必祷,贸易必祈”,从中可知伊公有御灾、除病、护商的功能。有不少乡民还会到伊公庙问吉占卜、祈求好运、求择良辰与贴庚寄娇,明显带有婚姻神与生育神的功能。伊公的灵验使其信徒越来越多,信仰圈一步步扩大,本县及周边的长汀、建宁、泰宁和江西一些善男信女常结伴朝圣。 

因为当地村民相信伊公善于降妖除魔,护佑黎民平安,因而倍受乡民敬奉。因此在每年秋收结束后举行庆丰收的庙会期间,必以八抬大轿抬着伊公尊王沿村巡游,此习俗延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伊公巡游有严格的规矩,首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在庙里上香焚烛,对着高坐神坛上的伊公神像三叩九拜,曰“请”;礼毕,神铳三响,炮仗齐鸣,锣鼓、唢呐乐声四起,曰“迎”;随即一群身强力壮的汉子们进庙,将神坛上的伊公连同伊公所坐的宝辇一同抬下。为伊公专制的宝辇由底座、佛龛、华盖三部分组成,制作精美,雕龙画凤,高及两米,伊公端坐龛中环目黑脸,仪态威严。 

随即再响三声神铳,巡游开始,最前面引路的是一群手执彩旗彩幡的童男童女,抬着伊公尊王的八抬大轿在中间,鼓乐队吹吹打打紧随其后。巡游队伍从伊公庙出发,一路鼓乐齐鸣,炮仗轰鸣,浩浩荡荡沿村巡游。每经过一家门口,大门口都供奉着鸡鸭鱼肉等供品,户主早早在门前焚香点烛恭迎,燃放鞭炮迎送。至中午时分,巡游结束,巡游队伍将伊公尊王抬回伊公庙,端端正正安放回神坛。集聚在庙内的善男信女焚香点烛,纷纷祈福祷告。 

据传,在“文革”前,伊公庙会期间上伊和下伊两村村民还有抢伊公的习俗。上伊村民认为伊公是上伊人,巡游应从他们村开始。而下伊村民认为伊公供奉在他们村水南古庙,巡游应从他们村开始。两村各不相让,只能以抢的方式定夺。所以双方都派出身强力壮的青年,在争抢过程中难免发生打斗,甚至流血。但也奇怪,伤者只要在伊公尊王神龛前的香炉里抓上一把香灰敷伤口上,立刻止血止痛,从不发炎,宛如神药!待伊公尊王真落入对方手中,另一方也心甘情愿,打斗者和好如初,没有积怨。如今当地村民有些刀斧之伤,依旧会到伊公尊王神像前讨撮香炉灰涂敷,据说十分管用,堪比云南白药。 

近年来,巡游的八抬大轿已由拖拉机三轮车所代替,坐在车上的伊公依旧年年都在此时要到村民门口走上一遭,虽然巡游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村民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依旧,永远无改。

 

文字:鸿琳  图片:甯元乖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