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谷走马灯

项目序号:4-37 级别:县级
公布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18-2
代表性传承人:王兴华 保护单位:凤山村委会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淮土镇寒谷村 类别:民俗(Ⅹ)
所属乡镇:宁化淮土
项目介绍
寒谷走马灯

 

宁化客家地区的走马灯,又称马灯舞,是特别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民间游艺。闽赣边区马少,更少有人骑马,并且,马灯舞表现的内容是官与民同乐,因此,马灯舞应源自中原。马灯舞于元代传入石壁地区,盛于清代,宁化的石壁、禾口、淮土等地十分盛行,有叫马灯、走马灯、跑布马的,亦有叫跑竹马、马头灯、竹马灯的。相传,马灯舞始于唐朝初年。有一次,皇帝在宫殿上点中状元,由五人在殿下表演骑马。五匹马分为黑、黄、红、蓝、白五种颜色。初时只是一种娱乐点缀活动,后来传入民间,成了人们元宵娱乐活动内容。石壁一带的马灯舞初传入时为简单的民间舞蹈表演。一演员扮官员,腰系竹篾扎成的竹马,竹马分前后两截,前截马头,后截马身尾,分别系在舞者腰的前后,马身四周围上长长的布,以遮住演员的双脚。在马的脖子上安有一圈响铃,舞者一手执马鞭,一手抓缰绳,表演起来“丁零”之声传得老远,形象生动逼真。另一演员小丑打扮饰马夫,一手牵马绳,一手执凉伞,引马作奔腾前进状。官员身跨骏马,气宇轩昂,小丑则幽默滑稽,动作灵活,形成鲜明对照,生动有趣。初始的马灯舞由于人员少而显得单调,气氛不够活泼,于是,客家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给这一活动增加了大花脸、老生、小生、小旦等演员饰舞马人,配上二胡、笛子、唢呐、小锣钹等乐器,使得观众既有舞马场景可看,又能欣赏到传统戏的折子戏片断,如《天官赐福》《武松打虎》《十字坡》《南唐救驾》等,成为石壁客家人在长期的娱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综合性民间游艺形式。

图片:甯元乖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