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圣庙游傩

项目序号:4-39 级别:县级
公布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18-2
代表性传承人:吴世仁 夏光美 保护单位:七圣庙理事会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安乐镇夏坊村 类别:民俗(Ⅹ)
所属乡镇:宁化安乐
项目介绍
七圣庙游傩

 

在福建省宁化县安乐乡南部,有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村庄——夏坊村。夏坊人口以夏姓为主,还有吴、叶、周、赖、施、张等六姓。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是一个交通相对不便的山村聚落,交通主要依靠山间小路,不便的交通,使夏坊村主要姓氏都聚居通婚,于距夏坊5-10公里的范围内,村民们选择在这样的范围内建立亲属通婚关系,可以在步行条件下当天往返,走动起来十分方便。这就构成了当地宗族社会发展的整体人文背景,就是在这样一个闭塞的山村里,至今依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民俗活动——夏坊古游傩。

夏坊古游傩夏坊的“梅山七圣”崇拜。“梅山七圣”崇拜在闽西地区是极为罕见的。夏坊村的“梅山七圣”崇拜缘于何时,已无史料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大致有二种说法。一说是吴姓的一个祖先到外地做生意,在乘船时因从河中打捞起了二个箱子而避免了翻船的危险,这两个箱子,一个装有面具,一个装有法器。后来,吴姓人将这两个箱子运回夏坊放在吴姓屋内,每年正月十三时就拿出来供人祭祀。另一种说法则是这“七圣”原是由翁姓从湖南带回来的,后来翁姓发达后迁出了夏坊村,就将这“七圣”转交给吴姓供奉。这两种说法无论就是孰非,可以确定的是“梅山七圣”是外边来的,而且与吴姓关系最密切。

夏坊的“梅山七圣”崇拜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存在。开始傩面具存放吴姓人的祖堂里,光绪九年(1883)冬季,经张姓神童降童在吴、夏、赖居住地溪背水口建成了“七圣庙”,从此“七圣”的傩面具就移到庙宇正中龛内供奉,中间一个为红色,其余按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排列。村民认为这七个面具分别代表猿猴、猪、羊、狗、牛、长蛇、蜈蛇等七种动物精怪。每年正月十三夏坊庙会,“七圣”就要外出游神。从正月十二晚开始准备装神。半夜过后,扮演“七圣”的七个人就要到七圣庙内焚香迎奉面具,从红脸“一圣”开始,逐一从神龛取下,手捧列队返回吴家祖堂开始装扮,直到天亮。装扮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每个神圣的装扮都有固定的模式。

一圣红脸头扎绿巾,其余为黑脸,头扎红巾,怒目、呲牙、咧嘴,一个面具缺口处置红色锯子,二个面具缺口处置砍肉刀,二个腹部穿尖刀,肚肠流出,二个左手腕穿尖刀。七圣的上身赤裸,下着黄裙或蓝裙。

正月十三日上午“七圣”依次从吴姓祖堂里出来,此时神铳、鞭炮声大作游神正式开始。夏坊村的“七圣”通常由夏坊溪背的吴姓、夏姓、赖姓三姓的人装扮,由于夏坊“七圣”最早属于吴姓,因此不管情况如何变化,“一圣”必定是由吴姓人装扮,游傩时走在最前面,由施姓人放铳,夏姓人敲打着四六锣鼓紧随其后。

夏坊的这种游傩与福建其他地方的傩戏、傩舞有着明显的不同,显得更加独特,更具有原始的味道。它并不停下来当众表演,而是在不断的行进之中,走村串户,手执竹鞭左右挥舞,为人们祈祥纳福。“七圣”们手中的竹鞭,也不时被村民们取走,带回去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上,祈求神明保佑全家安康、人畜兴旺。

夏坊的“七圣”崇拜被称为“梅山七圣”,显然是受了《封神演义》的影响。他们与古老的梅山神崇拜,是否真有渊源关系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崇拜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留,在福建已不多见,在闽西地区更是少有。它之所以流传到今天,显然与夏坊所处的偏僻环境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夏坊的“七圣”崇拜对于研究古代傩文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它不仅保留了这种文化的原始韵味,而且在它身上还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添加的新的标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夏坊村三姓人口的减少,夏坊古游傩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古游傩活动后继乏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而对于这种传统的游傩活动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打赤膊巡游很丢面子,根本不愿意去装神。目前在村中装神的人大多已五、六十岁了,要在正月天寒地冻的时候光着上身去游神,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当我们谈到游傩仪式的传承时,老一辈人都倍感焦急与无奈,希望政府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游傩活动进行传承和保护。否则,这种古游傩活动在不远的将来也许就将因后继无人而消失了。

 

撰稿:陈端  视频:鬼叔中  图片:孔德林 杨敏  

 

 

相关视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