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篷表演唱

项目序号:4-45 级别:县级
公布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18-2
代表性传承人:巫定珠 保护单位:宁化县城郊乡巫高村委会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城郊乡巫高村 类别:曲艺(Ⅴ)
所属乡镇:宁化城郊
项目介绍
曲篷表演唱

 

“曲篷”亦称“地台”或“现堂”。是一种民间曲艺娱乐团体,由曲艺爱好者自费筹备结合组成,“曲篷”备有唢呐、扬琴、小堂鼓、响板、单皮等乐器,活动时选定娱乐场所,不设布景、角色亦不化装,场内安排桌凳并备茶水,成员各就各位,角色分生、旦、净、末、丑进行清唱,乐器敲打板眼,唢呐吹奏曲牌,琴弦演奏配音,十分动听,围观旁听群众自备坐椅或伫立肃听。

唱曲开始前,首先由乐队敲打锣鼓闹台、演奏过门、托腔,俗称“打吵台”(一般打三次,一、二次光打,第三次打后开唱),然后唱曲人按曲本中角色出场顺序,即席清唱,间或插以道白,乐器伴奏,循序进行。曲目有大小之分,大曲节目以《天官》《天水关》《进宫》《骂殿》为主;小曲节目多采用民间流传短小活泼、优美抒情小调或曲牌,以南调祁剧节目为主,如《瓜子仁》《十杯酒》《白牡丹》《打骨牌》等。

宁化“曲篷”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禾口、淮土一带就有周世兴、张运居为首组织的“串堂班”“余庆堂”,这种民间曲艺,设备简单,场地随遇可得,节目传统风俗很适合农村经济文化条件,为群众喜闻乐见,因而在农村各地广泛发展流传。

“曲篷”活动时间,主要在逢年过节和冬、春(过去早春亦属农闲)农闲期间,由篷首协商成员订定日期举行活动,自乐众乐,为我县民间活跃的文艺项目之一,有时也接受婚嫁、祝寿喜庆之家的邀请,到其家中唱曲,为其娱乐客人,隆益喜庆场面。

在城关,民国初年有清末岁贡黎介夫,应瑞徵俩老先生为首邀集曲艺爱好人士组成“爱琴社”曲篷;首富伊子辉吹唢呐,黎含春老师唱老生,雷觉民老师唱小生,巫国柱先生唱花脸,伍大兴先生唱旦角,不定期轮流在各家中聚会。社友都系殷富而有名望的人士,且都系知命花甲者,产生轰动效应,进一步推动了曲篷的发展。

“曲篷”遍布各乡(镇),尤以禾口、淮土、安远为盛,全县共有二十六个。这些曲艺团体的活动,大大丰富了社会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团结向上,和睦友爱的文明风尚。1949年后,有些地方的“曲篷”由乡村组织引导扶持,发展为农村业余剧团。“文革”十年浩劫期间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又逐步恢复,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至今仍在电影、电视缺乏的偏僻山区村庄,断断续续地继续流传。 

 

图片:甯元乖  文字:黄瑞仪(《宁化县“戏曲”来源及其影响的调查》,《宁化文史资料》1997年第18辑)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