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

项目序号:4-6 级别:县级
公布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18-2
代表性传承人:张清英(联系人) 保护单位:宁化县传承采茶戏剧演出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福建省宁化县翠江镇 类别:传统戏剧(Ⅳ)
所属乡镇:宁化翠江
项目介绍
采茶戏

 

采茶戏,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采茶灯,后与民间舞蹈结合形成“三角戏”(二小旦、一小生或小旦、小生、小丑各一)“半班戏”,剧目大多表现民间生活,载歌载舞,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宁化与江西毗邻,人相亲、语相近,文化交流甚广。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载:采茶戏入闽“约在清康熙年间”,“主要流行于长汀、连城、政和、永安、宁化、清流、将乐、大田、建阳、建瓯、松溪、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及漳州、台湾等地。”采茶戏进人宁化演出,已是“三角班”的阶段,这些戏班因为演的是民间小事,角色行当只需小生、小旦、小丑三个,很受群众的喜爱,演出的内容亦越演越丰富,一些剧团开始移植其它剧种的剧本表演,演员也增加,有老生、正生、小生、老旦、小旦、花旦、大花、二花、小丑等角。人们对采茶戏的称呼,又从“三角戏”改为“半班戏”。 

采茶戏极大丰富了宁化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当时流行宁化演出的京剧、祁剧相比。京剧、祁剧演的多为历史大戏,较正统、凝重,而采茶戏演的是民间生活小事,男欢女爱之内容。采茶戏显得格外清新,特别受男女青年喜爱。但是为了取悦于低级趣味的观众,演员常在演出中加上一些粗俗乃至格调较低的言语和表演。随着采茶戏演出的盛行,官府、豪绅将采茶戏视为洪水猛兽,大加禁锢,指责采茶戏是“淫声淫曲”、蝶衰之戏,伤风败俗,亵渎神灵。以致许多乡村不让采茶戏进村,只能在水口外搭草台演出,也不允许青年男女去学习演出。 

1949年后,随着党的文艺“双百”方针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青年人大胆地出来与封建势力作斗争。1953年春,中山村的曾杨水、廖茂寿、巫朝福、罗秋金、廖长荣、雷风廉等青年,首先成立了中山采茶戏剧团,以江西进贤采茶戏班为样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排练,先后演出了《青龙山》《洛马桥》等戏,在城关各庙会上演出,特受欢迎。两年后,瓦庄、济村、古背等村,也纷纷开始成立了采茶戏团,聘请师傅、自作道具、购买戏服。随后业余采茶戏如雨后春笋,在宁化各乡村纷纷成立。最高峰时达21个之多,与祁剧一样成为宁化大剧种之一。

 

文字:雷晓谊《宁化祁剧与采茶戏》  图片:格子影像

 

 

 

项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