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进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础,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宁化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建县,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公布为“千年古县”,2017年被纳入“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宁化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多彩且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普查,全县16个乡镇已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17项,它们与客家人生产生活融为一体,既反映了客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又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宁化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扎实抓好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挖掘申报非遗项目、扶持培养非遗传承人、建设非遗传承体验场所、建设非遗数据库、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目前,宁化有114多项非遗资源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1项、市级14项、县级88项;已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省级3人、市级6人、县级31人;已授牌非遗传承所市级20个、县级26个。 

本站的建立旨在全面记录和展示宁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状态,向社会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为全社会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服务,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目标。

 

7

批次

10

类别

145

项目

ID 序号 名称 类别 级别 公布批次
1 1-1 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民俗(Ⅹ) 国家级 第三批
2 2-1 宁化客家山歌 传统音乐(Ⅱ) 省级 第二批
3 2-2 宁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Ⅷ) 省级 第二批
4 2-3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 民俗(Ⅹ) 省级 第二批
5 2-4 宁化古游傩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 省级 第三批
6 2-5 木活字印刷术 传统技艺(Ⅷ) 省级 第四批
7 2-6 宁化伏虎禅师信俗 民俗(Ⅹ) 省级 第五批
8 2-7 玉扣纸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Ⅷ) 省级 第六批
9 2-8 石门山祁剧 传统戏剧(Ⅳ) 省级 第七批